《发愤忘食》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发愤忘食》的故事

鲁哀公六年秋(公元前489年),被孔子大加赞誉的一代明君楚昭王在伐吴途中病逝。俗话说靠山山倒,近河河干。楚昭王的死,宣告着孔子周游列国投效明主以施展自己宏伟政治抱负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断掉了。

然而孔子一行在楚国也并非一无所获,他们在叶邑见到了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楚国有名的贤臣叶公。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因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所以后世称之为叶公。说起来孔子与叶公并非第一次打交道了,早在南游至陈、蔡两国的时候,孔子师徒一行就意外接到了楚昭王发出的邀请,孔子在喜出望外之余积极地安排子路、子贡等人赴楚联系具体的接洽事宜,当时担任孔子与楚王之间联络的中间人就是楚国的贵族叶公。尽管这一切努力都随着楚王的去世化为了泡影,却也更让叶公对于孔子,这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天纵之圣”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叶公对孔子仰慕已久,而孔子对于叶公的贤德也早有耳闻,所以两人一会面便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虽然席间宾主相谈甚欢,但叶公却不能真识孔子之为人。于是私下里便悄悄地问随行孔子的弟子子路,“你的老师孔子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想到叶公会问这样的问题,加上不明白其用意,一时间竟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答。

子路回去后,把这件事如实向孔子做了禀告。孔子笑着对子路说道:“这有什么不好说的?你当时怎么不这样告诉他:‘我老师这个人啊,发愤学习的时候想不起来吃饭,陶醉于圣贤典籍之中而忘记了忧愁,浑然不觉自己其实早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如此而已。’”

《发愤忘食》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发愤忘食》的道理启示

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八个字来作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不仅让人感到切实平易,更把一个汲汲遑遑、永无懈怠、乐道好学的老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热爱学习并不难做到,但是能够像孔子这样从孩提直至古稀之年依旧保持着强烈好学精神的就寥寥无几了。纵观孔子的一生,人们不难发现,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究其根本也正是源自这种“发愤忘食”,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精神。

成语告诉人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的,要想拥有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要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必须依靠学习,要想把事情办好更得依靠学习,学习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不仅个人需要学习才能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发展。正所谓学无止境,无论到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能停止的。只有坚持“发愤忘食”的学习精神,才能够不断的取得进步。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2月20日10:02: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8gushi.com/post/914.html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成语故事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坐享其成》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