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刚愎自用》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郑国,经常受到晋、楚两国的欺凌。郑国为了生存,只能在南北两个大国之间来回游移。晋、楚两国出于争夺霸权的需要,也都对郑国的倾向极为敏感。

公元前597年,因为郑国与楚国结盟后,又请求侍奉晋国,楚王便亲率大军围攻了郑国。郑襄公只好投降,以降服为臣仆的礼仪——脱衣露体,手里牵着一只羊迎接楚庄王进城,可怜巴巴地哀求楚王给郑国一条出路。楚王同意不灭绝他们,退兵三十里,与郑国讲和。郑国也派公子去疾到楚国作人质。

晋国不甘坐视楚王围攻郑国,便派荀林父、先縠同大批将领领兵前去援救郑国。军队到达黄河岸边,听说郑国已跟楚国讲和,于是在是否再跟楚国打一仗这个问题上,晋国将领们的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中军统帅荀林父主张撤兵回国,上军主帅士会极力赞同。中军副帅先縠却从晋国不能丢掉霸主地位,以及统帅就应该敢于迎战敌人的大丈夫观点出发,坚决主战,并且还不顾一切地独自带领中军副帅所属的那部分军队渡过了黄河。

荀林父对此十分不安。他预料这次晋国一定要失败,而先縠将成为罪魁祸首。司马韩厥则劝荀林父道:“先縠带去的这些军队如果吃了败仗,您就不能逃脱罪责。您是最高统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擅自行动,这是谁的罪?失去了郑国,再丧失了军队,您的罪可够大的了。与其这样,不如干脆进军。即使打了败仗,我们共同承担罪责,也比现在只由你一人担当得好。”于是,晋军全部渡过了黄河。

这时,楚国内部的意见也不一致。楚王打算撤兵回国,他的宠臣伍参却想作战,他对楚王说:“晋国目前管事的都是一些新手,没有权威去行使命令。晋国统帅的副手先縠这个人,固执任性,独断专行,不肯服从命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他们的三个主帅,想自己说了算吧,可又都办不到;想服从命令吧,可又没有能统一指挥的上级。军队听谁的命令?这次晋国一定失败。而且您以国君的身份逃避晋国臣下带领的军队,楚国岂能忍受这样的耻辱?”

楚王听罢,觉得伍参说得倒也有理,于是率军北上,决心与晋军决一胜负。结果楚国大胜。

“刚愎不仁”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刚愎自用》的道理启示

故事中先彀一意孤行地率军前进,造成兵败黄河的悲剧。

成语告诉人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的想法未必是最好的;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一无是处的。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对于一个向往成功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2月26日11:09: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8gushi.com/post/1023.html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成语故事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坐享其成》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