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个很小的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都在今河南省境内。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虽然两个国家都不大,但比较而言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并且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息国因为兵败,国力更加衰弱。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后断言,息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境地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一、 息国没有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不度德);二、息国没有正解地估量自己的人力、物力、军事实力(不量力);三、息国没有同亲近的国家搞好关系(不亲亲);四、息国没有把自己进攻郑国的道理讲清楚 (不征辞);五、息国无法明辨用兵失败的罪过和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不察有罪)。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这些人的预言果然变为现实。没过多久,楚国向息国发起攻势,一举吞并了息国。

《不自量力》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不自量力》的道理启示

不自量力者,往往会遭到失败,所以人们要在进行某项决策时,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准确分析情况,然后根据“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做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并付诸实施,这样才能“百战不殆”。

当然,人们也不能拘泥于凡事一定要做到有准备,有把握,确保胜券在握;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不多的;恰恰相反,什么事都能做到知己知彼的情况是很不容易的,况且对方的情况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让去看得一清二楚的,其中有许多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只要有一线希望,人们就有必要去尝试一下,争取一下。

也许这种大胆与尝试也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过于追求保险,过于强调稳重,过于恪守有把握,就容易落入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保守自封臼套,这就很难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没有进取就没有创新,这不符合时代与事业发展需要。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2月9日10:45: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8gushi.com/post/715.html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成语故事

《坐享其成》的故事和道理启示

《坐享其成》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